佛陀的言教:巴利圣典选集

In the Buddha's Words: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Index

第五章:通往善趣之道

010

导言

佛陀在讲述他的“圣求”时说,在他觉悟后不久,当他眺望世界时,他看到众生就像池塘中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莲花(见第71页)。虽然一些众生像池塘水面或接近水面的莲花,仅仅接触到他那超越世间的教法便能觉悟,但绝大多数遇到佛法的人,就像生长在水面深处的莲花。这些莲花受益于阳光,并利用其能量来维持生命,但仍需要时间才能到达水面并绽放。同样,广大听到佛陀教法并建立信心的民众,也必须用佛法的灿烂能量来滋养他们的善的品质,之后他们的心流才足以成熟到获得亲证实相。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许多生,因此这些人必须对他们的修行采取长远的眼光。在修习解脱道的同时,他们必须避免再生到不幸的领域,并赢得连续的、拥有物质保障、快乐以及进一步修行机会的再生。

这些利益,即佛法中促进修行的增强条件,是通过获得“福德(puñña)”而来的。“福德”一词意指善行在再生轮回中产生有益结果的能力。根据佛陀的教法,宇宙及其众多有情存在的领域,在所有层面上都受到不可改变的法则所支配,包括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法则。有情众生从一种存在状态迁移到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程同样是有规律的。它受一种法则的调节,该法则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首先,它将我们的行为与一个与我们行为相对应的再生领域联系起来;其次,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与我们在已再生到的特定领域内的体验品质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使整个过程成为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的因素,是一种称为“业(kamma)”(梵语:karma)的力量。“业”字面意思是行为,但专业上它指的是“思”的行为。正如佛陀所说:“诸比丘,我说思(cetanā)即是业;因为人有了思(cetayitvā)之后,才会通过身、语、意来行动。”1 因此,“业”指的是源于“思”的行为。这种“思”可能纯粹停留在心理层面,产生作为思想、计划和欲望出现的意业;或者它也可能通过身体和言语行为外在地表现出来。

我们的行为一旦做出,似乎就会消逝无踪,除了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可见的影响外,不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根据佛陀的教法,所有具有道德确定性的“思”的行为,都会创造一种潜力,能带来与其行为伦理品质相应的异熟(vipāka)或果(phala)。我们的行为产生道德上相应结果的这种能力,就是“业”的含义。我们的行为产生业,即一种能产生与其自身内在倾向相应果报的潜力。然后,当内外条件适宜时,业就会成熟并产生相应的果报。在成熟时,业会根据原始行为的道德品质,以善或恶的形式回报给我们。这可能发生在该行为发生的同一生中,也可能发生在下一生,或在遥远的未来某一世。2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我们仍在轮回(saṃsāra)中,任何我们储存的业,只要尚未产生其应有的果报,就有可能成熟。

根据其道德品质,佛陀将业分为两大类:不善(akusala)和善(kusala)。不善业是对行为者在修行上有害的、道德上应受谴责的行为,并可能导致不幸的再生和痛苦的果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不善的标准是其潜在的动机,即它所源于的“根”。有三种不善根:贪、瞋、痴。由此产生各种次级烦恼——如愤怒、敌意、嫉妒、自私、傲慢、我慢、自负和懒惰等状态——并由根烦恼和次级烦恼产生染污的行为。

另一方面,善业是在修行上有益且道德上值得称赞的行为;它是能在快乐和好运中成熟的行为。其潜在动机是三种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可以更积极地表达为布施、慈爱和智慧。源于不善根的行为必然束缚于生死轮回的世界,而源于善根的行为则有两种:世间和出世间。世间(lokiya)的善行有潜力在轮回中产生幸运的再生和愉悦的果报。出世间或超世间(lokuttara)的善行——即通过培育八正道及其他助觉悟法门所产生的业——导致觉悟并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这是瓦解整个业力因果过程的业。

业与其果报之间的关联在第五章第一篇(1)中得到了概括性的说明。该经将不善行称为“黑业”,将世间的善行称为“白业”。它还提到了一种既黑又白的业。严格来说,这并非指一个行为同时具有不善和善的特性;专业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行为必须是其中之一。混合的业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他间歇性地从事不善和善的行为。最后,该经谈到第四种既非黑又非白的业。这是培育八正道的行为,即善的出世间业。

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是,对早期佛法来说,理解并接受业及其果报的这一原则,是正见的必要组成部分。正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世间相关的、世俗的方面,涉及世间的生活;另一个是出世间的、超越世间的方面,涉及解脱之道。3 出世间的正见包括对四圣谛、缘起以及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理解。对于早期佛法来说,这种出世间的正见不能与世间的正见孤立开来。相反,它以世间正见的坚实支持为前提和基础,这意味着对业力法则及其通过再生过程展现的有效性有坚定的信念。

接受业力法则意味着我们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业与再生的双重教义使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重要方面,是内心宇宙的外在反映。这并不意味着外部世界可以像某些哲学唯心主义类型所主张的那样,被简化为一种心理投射。然而,将这两个教义结合起来看,确实表明我们生活的条件与我们心的业力倾向密切相关。一个有情众生再生到特定领域的原因,是因为在上一世,该众生造作了导致再生到该领域的业,即“思”的行为。因此,归根结底,所有存在领域都是由有情众生的心理活动形成、塑造和维持的。正如佛陀所说:“对于被无明所障、被渴爱所碍的众生,业是田,识是种子,渴爱是水分,使识得以在新的存在领域——无论是下等、中等还是上等——中建立”(AN 3:76; I 223)。4

接下来的选文,第五章第一篇(2),对不善业和善业的类型作了更精细的区分。该文列举了每一类的十个主要例子。在这里,它们分别被称为“非正义的行为,不符佛法的行为”和“正义的行为,符合佛法的行为”,但它们通常被称为十不善业道和十善业道。5 这十种业道通过三种“行动之门”——身、语、意——进行细分。先说不善的,有三种身的不当行为:杀生、偷盗和邪淫;四种语的不当行为: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或闲聊);三种意的不当行为:贪婪、瞋恚和邪见。十种善业道正是它们的对立面:戒除三种身的不当行为;戒除四种语的不当行为;以及无贪、善意和正见。根据该经,十种不善业是众生死后再生到恶趣的原因;十种善业是众生死后再生到善趣的原因。如该经所示,十种善业不仅是再生到天界的支撑,也是“灭尽诸漏”,即证得解脱的支撑。

该经的结尾段落为我们简要概述了佛教的宇宙观。佛教宇宙被分为三个广阔的领域——欲界(kāmadhātu)、色界(rūpadhātu)和无色界(arūpadhātu)——每个领域都包含一系列附属的层面。

欲界,即我们所在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再生于此的众生被强烈的感官欲望所驱动。该领域分为两个层次,即恶趣和善趣。恶趣或“苦界”(apāya)有三种:地狱,即极度痛苦的状态(见MN 129和130,未收录于本选集);畜生道;以及鬼界(pettivisaya),即遭受持续饥渴和其他痛苦的众生。这些是十不善业道的报应领域。6

欲界的善趣是人界和六个欲界天。后者是:四大王天的天人,由四位强大的天人(即四大天王)统领;由帝释(Sakka)统领的忉利天(Tāvatiṃsa)天人,帝释是佛陀的信徒,忠诚但易于放逸(见《帝释相应》,SN第11章);夜摩天(Yāma);兜率天(Tusita),菩萨(bodhisatta)最后一世前的居所;化乐天(Nimmānaratī)(“乐于创造之天神”);以及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ī)(“控制他人所创之天神”)。再生到欲界善趣的业因是行持十善业道。

在色界,较粗重的物质色法不存在。其居民,被称为梵天(brahmās),享受着远超欲界众生的福乐、力量、光明和活力。色界由十六个层面组成。这些是四禅那(jhānas)的客观对应物。证得初禅那,根据其培育程度的下、中、上,会导致再生为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Mahābrahmās)。第二禅那以同样的三种程度证得,分别导致再生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的天人。第三禅那以同样的三种程度证得,分别导致再生为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的天人。第四禅那通常导致再生为广果天的天人,但如果培育时对想(perception)感到厌离,则会导向再生为“无想有情”,即缺乏想的众生。色界还包括五个专为不还者(nonreturners)(见第379–80页)再生而保留的层面,称为净居天(pure abodes):无烦天(aviha)、无热天(atappa)、善见天(sudassa)、善现天(sudassī)和色究竟天(akaniṭṭha)。在每个细微色界层面,据说寿命都极其漫长,并且每升一个更高层面,寿命都会显著增加。7

在第三个存在领域,物质色法不存在,只有纯粹的心理过程存在;因此它被称为无色界。该领域由四个层面组成,它们是四无色定(formless meditative attainments)的客观对应物,并以它们命名: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这些领域所赋予的寿命分别为两万、四万、六万和八万四大劫。(关于一劫的时长,见第一章第四篇(3)。)

对于佛教宇宙观而言,任何领域的存在,作为有限效力之业的产物,必然是无常的。众生根据他们的业或行为再生到相应的领域,体验善或恶的果报,然后,当产生此生的业力耗尽时,他们便会死去,根据另一个已找到成熟机会的业而再生到别处。因此,地狱的折磨和天堂的喜悦,无论持续多久,都终将逝去。佛陀引导那些修行能力尚浅的人向往人界或天界的再生,并教导他们能够实现这些愿望的行为准则。但他敦促那些能力成熟的人,要下定决心,结束轮回(saṃsāra)中无目的的流浪,并证得不死,即涅槃(Nibbāna),它超越了所有有为的存在层面。

本章的前两段经文确立了业与再生境界之间的一般关联,而第五章第一篇(3)的经文则具体说明了人类生活中显著差异背后的业因。它引用了佛陀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继承人;他们源于自己的业,被自己的业所束缚,以自己的业为皈依处。正是业将众生区分为低劣和优越。”该经旨在就人们身上观察到的七对相反的特质来解释这一说法。这段经文还引入了一种区别,即不善业可能带来的两种果报:更强大的是再生到恶趣;另一种是在人道中产生不愉快的果报,例如,一个前世杀害众生的人寿命短暂。善业可能带来的果报也存在类似的区别:更强大的是再生到天界;另一种是在人道中产生愉快的果报。

下一篇讨论福德(puñña),即能够在再生轮回中产生有利果报的善业。福德能产生世间的利益,如良好的再生、财富、美貌和成功。它也能作为增上缘,带来出世间的利益,即证得通往觉悟之道的各个阶段。因此,如第五章第二篇(1)所示,佛陀以自己多生多世修行福德为例,敦促弟子们培育福德。

尼柯耶将福德的类型简明地归纳为三种“福德业事之基”(puññakiriyavatthu):布施、持戒和禅修。第五章第二篇(2)将福德之基与它们所导向的再生类型联系起来。在印度的宗教背景下,福德业的修行围绕着对某些被认为是神圣且具有精神力量的对象的信心,这些对象能够作为获得福德的支撑。对于佛陀教法的追随者而言,这些对象就是三宝:佛、法、僧。第五章第二篇(3)赞叹此三者在各自领域中至高无上:佛陀是人中至尊,法是教法中至尊,僧团是宗教团体中至尊。该经文对法宝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双重区分:在所有有为法(dhammā saṅkhatā)中,八正道是至高无上的;在所有有为法或无为法(dhamm̄ saṅkhatā vā asaṅkhatā vā)中,涅槃是至高无上的。仅仅对三宝有信心,即对它们怀有崇敬的信任和虔诚,本身就是福德之基;但正如经文附带的偈颂所阐明的,佛陀和僧团还充当了供养的接受者,在这一角色中,他们进一步使布施者能够获得福德,从而实现其善愿。关于福德的这一方面,下文将作更详细的说明。

本章接下来的几篇分别阐述了三种福德之基,从第三篇的布施或慷慨(dāna)开始。佛陀常常将布施视为精神生活中最基本的德行,因为布施有助于打破我们习惯性地与他人互动的自我中心心态。然而,与西方读者可能预期的不同,“布施”在早期佛法中并不仅仅指针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慈善行为。虽然它包含这一点,但布施的修行具有更具体的语境意义,根植于印度宗教的社会结构。在佛陀时代的印度,那些寻求探究存在最深层真理并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人,通常会舍弃家庭和亲人,放弃他们在紧密的印度社会秩序中的安稳地位,过着无家可归的游方者的 precarious 生活。他们剃光头或留着乱发,身穿赭色或白色袍服,或赤身裸体,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只有在三个月的雨季期间,他们才会安顿在简陋的茅屋、洞穴或其他住所中。这些无家可归的游方者被称为沙门(samaṇas)或游方僧(paribbājakas),他们不从事任何有报酬的服务,而是依靠居士的布施来维持生计。在家弟子们为他们提供物质必需品——衣袍、食物、住所和药品——这样做是出于相信这类服务是福德的来源,将帮助他们在通往最终解脱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

当佛陀出现时,他自己也采取了这种生活方式。一旦他开始作为一名精神导师的工作,他便在同样的原则上建立了自己的僧团:比丘和比丘尼,即僧侣和尼师,将依靠他人的布施来获得物质支持,而他们则以回报捐赠者更珍贵的法礼,即导向幸福、和平与最终解脱的崇高之道的教法,作为回报。第五章第三篇(5)证明了这种相互支持的原则。通过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僧侣们给了他们获得福德的机会。由于布施行为所产生的福德量被认为与受者的功德成正比,当受者是佛陀和追随他脚步的人时,福德就变得不可估量(见《中部》第142经,未收录于本选集)。因此,圣弟子僧团(sāvakasaṅgha)被称为“世间无上福田”(anuttaraṃ puññakhettạ lokassa)。8 据说,对僧团的供养能带来巨大的福报;它们能长久地带来福利和幸福,并能导致再生到天界。但正如第五章第三篇(6)所提醒我们的,这“仅对持戒清净者如此,而非对破戒者”。

这引出了下一个福德之基,“戒行”(sīla),在早期佛法中,这要求受持学处。尼柯耶中教导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五戒,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使用麻醉品的学处。第五章第四篇(1)提到了这些,它通过一个有趣的术语转换,将它们称为“清净、传统、古老的布施”,从而含蓄地将戒行归于布施之下。持戒之所以是一种布施,是因为受持学处者将“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而作为业果,“他自己也将享有无量的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

虽然佛陀规定在家弟子应将持守五戒作为全时义务,但他建议在布萨日(uposatha)——由农历决定的斋戒日:满月日、新月日以及两个半月日——进行一种更严格的道德修行。(在这四天中,如今在佛教国家,满月日被优先考虑。)在这些日子里,虔诚的在家佛教徒会受持八戒:通常的五戒,但第三条改为完全禁绝性行为,并增加了另外三条模仿沙弥或沙弥尼学处的戒律。第五章第四篇(2)所列举的八戒,将作为道德操守的戒行训练,扩展为一种在自我克制、简朴和知足方面的训练。在这方面,它们为弟子在禅修实践中进行心的训练做好了准备,而禅修是第三种福德之基。

禅修不仅是通往解脱之道的精髓,其本身也是福德的来源。有益的禅修,即使是那些不直接导向内观的,也有助于净化心中较粗重的烦恼,并揭示心潜在的更深层次的纯净和光明。第五章第五篇(1)宣称,对于产生世间福德而言,最富有成效的禅修类型是培育慈心(mettābhāvanā)。然而,慈心修行只是被称为“四梵住”(brahmavihāra)或“四无量心”(appamaññā)的一组四种禅修之一:培育慈心、悲心、随喜心和舍心,并将它们无限地扩展至所有有情众生。简而言之,慈心(mettā)是希望所有众生幸福快乐;悲心(karuṇā)是对所有受苦者感同身受的情感;随喜心(muditā)是对他人的成功和好运感到快乐的情感;舍心(upekkhā)是对乐与苦的平衡反应,它保护一个人免受情绪的激动。

据说这些禅修是再生到梵天界的途径;见第五章第五篇(2)。虽然婆罗门将梵天界视为最高成就,但对佛陀而言,这只是一个崇高的再生境界。然而,从这些禅修中生起的定力,也可以用作培育内观智慧的基础,而内观最终导向解脱。因此,本章的最后一节,即第五章第五篇(3),根据其果报对不同类型的福德进行了分级:从布施(根据受者的精神地位对各种供养进行排序)到皈依和五戒,再到慈心禅修。然后,在结尾处,它宣称,在所有这些行为中,最有成效的是无常想。然而,无常想属于另一个层次。它之所以如此富有成效,并非因为它在轮回中产生愉快的世间果报,而是因为它导向内观智慧,斩断束缚的锁链,并带来完全解脱——涅槃的实现。

第一篇:业的法则

(1)四种业

“诸比丘,有此四种业,是我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后所宣说的。是哪四种?

“有黑业黑报;有白业白报;有黑白业黑白报;有非黑非白业,非黑非白报,导向业的灭尽。

“诸比丘,什么是黑业黑报?于此,诸比丘,有人造作有恼害的身行、语行或意行。造作之后,他再生于一个有恼害的世界。当他再生于一个有恼害的世界时,有恼害的触会触到他。被有恼害的触所触后,他体验到一种有恼害的、极度痛苦的感受,例如地狱众生所体验的。这被称为黑业黑报。

“诸比兄,什么是白业白报?于此,诸比丘,有人造作无恼害的身行、语行或意行。造作之后,他再生于一个无恼害的世界。当他再生于一个无恼害的世界时,无恼害的触会触到他。被无恼害的触所触后,他体验到一种无恼害的、极度快乐的感受,例如光音天人所体验的。9 这被称为白业白报。

“诸比丘,什么是黑白业黑白报?于此,诸比丘,有人既造作有恼害的身行、语行或意行,又造作无恼害的身行、语行或意行。造作之后,他再生于一个既有恼害又无恼害的世界。当他再生于这样一个世界时,有恼害和无恼害的触都会触到他。被这样的触所触后,他体验到既有恼害又无恼害的感受,一种乐与苦的混合与聚合,例如人类、一些天人以及一些下界众生所体验的。这被称为黑白业黑白报。

“诸比丘,什么是既非黑非白业,又非黑非白报,导向业的灭尽?意欲舍弃这黑业黑报,舍弃这白业白报,并舍弃这黑白业黑白报——这被称为非黑非白业,非黑非白报,导向业的灭尽。10

“诸比丘,此乃四种业,是我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后所宣说的。”

(《增支部》4:232; II 230–32)

(2)众生死后去向不同的原因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僧团在拘萨罗国次第游行,最终抵达一个名为萨罗的拘萨罗婆罗门村庄。

2. 萨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听说:“据说,从释迦族出家的释迦子乔达摩沙门,正与大比丘僧团在拘萨罗国游行,已经来到了萨罗。现在,关于乔达摩大师的美好声誉已经流传开来:‘那位世尊是阿罗汉……[如第三章第二篇]……那是完全圆满和清净的。’现在,能见到这样的阿罗汉是很好的。”

3. 于是,萨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去到世尊那里。一些人向他顶礼后,坐在一旁;一些人与他互致问候,在问候和亲切交谈后,坐在一旁;一些人向他恭敬地合十后,坐在一旁;一些人则默然无语,坐在一旁。

4. 他们坐下后,对世尊说:“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原因和条件,使得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又是什么原因和条件,使得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善趣、天界?”

5. “诸位居士,正因为不如法行、非正道行,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正因为如法行、正道行,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善趣、天界。”

6. “我们不明白乔达摩大师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这段话的详细含义。如果乔达摩大师能为我们教导法,以便我们能理解他这段话的详细含义,那就太好了。”

“那么,诸位居士,仔细聆听,好好作意我将要说的话。”

“是的,尊者。”他们回答道。世尊这样说道:

7. “诸位居士,有三种不如法的身行,非正道行。有四种不如法的语行,非正道行。有三种不如法的意行,非正道行。

8. “诸位居士,如何有三种不如法的身行,非正道行?于此,有人杀害生命;他凶残、手沾鲜血、惯于殴打和暴力、对众生毫无怜悯。他拿取未给予之物;他在村庄或森林里以偷盗的方式拿取他人的财富和财产。他犯邪淫;他与受其母亲、父亲、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保护的女人,有丈夫的女人,受法律保护的女人,甚至已经订婚的女人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三种不如法的身行,非正道行。

9. “诸位居士,如何有四种不如法的语行,非正道行?于此,有人说谎;当被传唤到法庭、集会、亲戚面前、同业公会或王室面前,并被这样诘问作证:‘喂,好人,说出你知道的。’他不知道却说‘我知道’,或者知道却说‘我不知道’;没看见却说‘我看见’,或者看见却说‘我没看见’;为了自己、他人或某些微不足道的世俗利益,他完全有意识地说谎。他说离间语;他在这里听到的,到别处重复,为了离间[那些人]和这些人,或者他把在别处听到的重复给这些人,为了离间[这些人]和那些人;因此,他是一个离间团结者、制造分裂者,他乐于不和、喜于不和、好于不和,是一个说制造不和言语的人。他说粗恶语;他口出粗鲁、强硬、伤人、冒犯他人、近乎愤怒、不利于专注的话语。他从事无益闲聊;他在不当的时间说话,说不实的话,说无用的话,说违背法和律的话;在不当的时间,他说那些无价值、不合理、无节制且无益的话。这就是四种不如法的语行,非正道行。

10. “诸位居士,如何有三种不如法的意行,非正道行?于此,有人贪婪;他这样贪求他人的财富和财产:‘哦,愿属于他人的东西是我的!’或者他心怀恶意,意图仇恨,这样想:‘愿这些众生被杀戮、被屠宰,愿他们被断绝、灭亡或被消灭!’或者他持有邪见,扭曲的见解,这样认为:‘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祀;没有善恶业的果报;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的众生;世间没有已经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并宣说此世和他世的善良贤德的沙门和婆罗门。’11 这就是三种不如法的意行,非正道行。所以,诸位居士,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如法行,这样的非正道行,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11. “诸位居士,有三种如法的身行,正道行。有四种如法的语行,正道行。有三种如法的意行,正道行。

12. “诸位居士,如何有三种如法的身行,正道行?于此,有人舍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棍棒和武器,有良知,有慈悲,他怀着对所有众生的悲悯而住。舍弃拿取未给予之物,他远离拿取未给予之物;他不在村庄或森林里以偷盗的方式拿取他人的财富和财产。舍弃邪淫,他远离邪淫;他与受其母亲、父亲、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保护的女人,有丈夫的女人,受法律保护的女人,或已经订婚的女人不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三种如法的身行,正道行。

13. “诸位居士,如何有四种如法的语行,正道行?于此,有人舍弃妄语,远离妄语;当被传唤到法庭、集会、亲戚面前、同业公会或王室面前,并被这样诘问作证:‘喂,好人,说出你知道的。’不知道,他就说‘我不知道’,或者知道,他就说‘我知道’;没看见,他就说‘我没看见’,或者看见,他就说‘我看见’;他不会为了自己、他人或某些微不足道的世俗利益而完全有意识地说谎。舍弃离间语,他远离离间语;他不在这里听到的,到别处重复,以离间[那些人]和这些人,也不会把在别处听到的重复给这些人,以离间[这些人]和那些人;因此,他是一个让分裂者重归于好的人,一个促进友谊的人,他乐于和睦、喜于和睦、好于和睦,是一个说促进和睦言语的人。舍弃粗恶语,他远离粗恶语;他说的言语温和、悦耳、可爱、入心、有礼、为众人所喜爱、令众人愉悦。舍弃无益闲聊,他远离无益闲聊;他在适当的时间说话,说事实,谈论善法,谈论法和律;在适当的时间,他说那些值得记录、合理、适度且有益的话。这就是四种如法的语行,正道行。

14. “诸位居士,如何有三种如法的意行,正道行?于此,有人不贪婪;他这样不贪求他人的财富和财产:‘哦,愿属于他人的东西是我的!’他的心没有恶意,他的意图没有仇恨,这样想:‘愿这些众生没有敌意、苦恼和忧虑!愿他们快乐地生活!’他持有正见,不扭曲的见解,这样认为:‘有布施、有供养、有祭祀;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和他世;有母亲和父亲;有化生的众生;世间有已经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并宣说此世和他世的善良贤德的沙门和婆罗门。’这就是三种如法的意行,正道行。所以,诸位居士,正是因为这样的如法行,这样的正道行,这里的一些众生在身体败坏,死后,再生到善趣,乃至天界。

15. “诸位居士,如果一个奉行如法行、正道行的人希望:‘哦,愿我在身体败坏,死后,能再生与富裕的贵族为伍!’这是可能的,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将再生与富裕的贵族为伍。为何如此?因为他奉行如法行、正道行。

16–17. “诸位居士,如果一个奉行如法行、正道行的人希望:‘哦,愿我在身体败坏,死后,能再生与富裕的婆罗门为伍!……与富裕的居士为伍!’这是可能的,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将再生与富裕的居士为伍。为何如此?因为他奉行如法行、正道行。

18–42. “诸位居士,如果一个奉行如法行、正道行的人希望:‘哦,愿我在身体败坏,死后,能再生与四大天王天的天人为伍!……与忉利天人为伍……与夜摩天人为伍……与兜率天人为伍……与化乐天人为伍……与他化自在天人为伍……与梵众天的天人为伍……与光天的天人为伍12……与少光天的天人为伍……与无量光天的天人为伍……与光音天的天人为伍……与遍净天的天人为伍……与少净天的天人为伍……与无量净天的天人为伍……与广果天的天人为伍……与无烦天的天人为伍……与无热天的天人为伍……与善现天的天人为伍……与善见天的天人为伍……与色究竟天的天人为伍……与空无边处天的天人为伍……与识无边处天的天人为伍……与无所有处天的天人为伍……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为伍!’这是可能的,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将再生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为伍。为何如此?因为他奉行如法行、正道行。

43. “诸位居士,如果一个奉行如法行、正道行的人希望:‘哦,愿我通过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在今生今世就能证入并安住于那通过断尽诸漏而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这是可能的,通过亲身以无上智证悟,在今生今世他将证入并安住于那通过断尽诸漏而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为何如此?因为他奉行如法行、正道行。”13

44. 此言说毕,萨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对世尊说:“太殊胜了,乔达摩大师!太殊胜了,乔达摩大师!乔达摩大师以多种方式阐明了法,仿佛扶正了被颠倒的东西,揭示了被隐藏的东西,为迷路者指明了道路,或在黑暗中举起明灯,让有眼力的人能看见形色。我们现在皈依乔达摩大师,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大师接受我们为在家弟子,从今日起直至生命终结,我们都皈依了。”

(《中部》第41经:萨罗村经;I 286–90)

(3)业及其果报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 (Sāvatthī) 给孤独园 (Anāthapiṇḍika’s Park) 的祇树林 (Jeta’s Grove)。

2. 那时,婆罗门学生须婆,都提子,去到世尊那里,并与他互致问候。当这段礼貌友好的交谈结束后,他坐在一旁,问世尊道:

3. “乔达摩大师,为什么会看到人类有低劣和优越之分呢?因为人们被看到有短寿和长寿,多病和健康,丑陋和美丽,无影响力和有影响力,贫穷和富裕,出身低微和出身高贵,愚蠢和智慧。乔达摩大师,为什么会看到人类有低劣和优越之分呢?”

4. “学生,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继承人;他们源于自己的业,被自己的业所束缚,以自己的业为皈依处。正是业将众生区分为低劣和优越。”

“我不明白乔达摩大师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这段话的详细含义。如果乔达摩大师能为我教导法,以便我能理解他这段话的详细含义,那就太好了。”

“那么,学子,仔细聆听,用心作意我将要说的话。”

“是的,先生。”须婆回答道。世尊这样说道:

5. “于此,学生,某个男人或女人杀害众生,并且凶残、手沾鲜血、惯于殴打和暴力、对众生毫无怜悯。由于造作和从事这样的业,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再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但如果在身体败坏,死后,他没有再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返回人道,那么无论他再生到哪里,他都是短寿的。14 学生,这就是导向短寿的方式,即,杀害众生,并且凶残、手沾鲜血、惯于殴打和暴力、对众生毫无怜悯。

6. “但于此,学生,某个男人或女人,舍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棍棒和武器,有良知,有慈悲,他怀着对所有众生的悲悯而住。由于造作和从事这样的业,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再生到善趣、天界。但如果在身体败坏,死后,他没有再生到善趣、天界,而是返回人道,那么无论他再生到哪里,他都是长寿的。15 学生,这就是导向长寿的方式,即,舍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棍棒和武器,有良知,有慈悲,怀着对所有众生的悲悯而住。

7. “于此,学生,某个男人或女人惯于用手、用土块、用棍棒或用刀伤害众生。由于造作和从事这样的业,在身体败坏,死后,他再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道,那么无论他再生到哪里,他都是多病的。学生,这就是导向多病的方式,即,惯于用手、用土块、用棍棒或用刀伤害众生。

8.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不以手、土块、棍棒或刀具伤害众生。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在身体败坏,死后,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会健康。学生,这就是导向健康的途径,即不以手、土块、棍棒或刀具伤害众生。

9. “此处,学生,某些男人或女人性格愤怒易怒;即使受到一点批评,他也会生气,变得愤怒、敌对和怨恨,并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辛酸。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会相貌丑陋。学生,这就是导致丑陋的途径,即性格愤怒易怒……并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辛酸。

10.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性格不愤怒易怒;即使受到一点批评,他也不会生气,不会变得愤怒、敌对和怨恨,也不会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辛酸。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会相貌俊美。学生,这就是导致俊美的途径,即性格不愤怒易怒……且不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辛酸。

11. “此处,学生,某些男人或女人嫉妒,他羡慕、怨恨和嫉妒他人所获得的利得、荣誉、尊敬、崇敬、问候和敬奉。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毫无影响力。学生,这就是导致毫无影响力的途径,即嫉妒……他人所获得的利得、荣誉、尊敬、崇敬、问候和敬奉。

12.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嫉妒,他不羡慕、怨恨和嫉妒他人所获得的利得、荣誉、尊敬、崇敬、问候和敬奉。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富有影响力。学生,这就是导致富有影响力的途径,即不嫉妒……他人所获得的利得、荣誉、尊敬、崇敬、问候和敬奉。

13. “此处,学生,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食物、饮品、衣服、车乘、花环、香料、涂油、床铺、住所和灯具。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会贫穷。学生,这就是导致贫穷的途径,即不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食物……和灯具。

14.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食物……和灯具。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会富裕。学生,这就是导致富裕的途径,即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食物……和灯具。

15. “此处,学生,某些男人或女人固执而傲慢;他不向应受礼敬者礼敬,不在应起身者面前起身,不为应得座位者让座,不为应让路者让路,并且不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应受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者。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出身低贱。学生,这就是导致出身低贱的途径,即固执而傲慢……并且不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应受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者。

16.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固执、不傲慢;他向应受礼敬者礼敬,在应起身者面前起身,为应得座位者让座,为应让路者让路,并且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应受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者。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出身高贵。学生,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的途径,即不固执、不傲慢……并且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应受尊敬、尊重、崇敬和敬奉者。

17. “此处,学生,某些男人或女人不拜访沙门或婆罗门并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谴责的?什么是无可指摘的?什么应培育?什么不应培育?何种行为将长久地导致我的伤害和痛苦?何种行为将长久地导致我的福祉和快乐?’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苦界……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愚痴。学生,这就是导致愚痴的途径,即不拜访沙门或婆罗门并请教此类问题。

18. “但是,学生,此处某些男人或女人拜访沙门或婆罗门并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何种行为将长久地导致我的福祉和快乐?’由于从事和接受此等行为……他会投生到善趣……但如果他返回人间,那么无论他投生何处,他都富有智慧。学生,这就是导向智慧的途径,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并请教此类问题。

19. “因此,学生,导致短寿的途径使人短寿,导致长寿的途径使人长寿;导致多病的途径使人多病,导致健康的途径使人健康;导致丑陋的途径使人丑陋,导致俊美的途径使人俊美;导致无影响力的途径使人无影响力,导致有影响力的途径使人有影响力;导致贫穷的途径使人贫穷,导致富裕的途径使人富裕;导致出身低贱的途径使人出身低贱,导致出身高贵的途径使人出身高贵;导致愚痴的途径使人愚痴,导致智慧的途径使人有智慧。

20. “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他们从业而生,与业相联系,以业为皈依处。正是业将众生区分为低劣和优胜。”

21. 当此番话语说完时,婆罗门学生苏跋 (Subha),斗德亚 (Todeyya) 之子,对世尊说:“大师乔达摩 (Gotama)!太殊胜了!大师乔达摩!太殊胜了!……[如前文]……愿大师乔达摩接纳我为居士,从今日起直至生命终结,我已皈依。”

(MN 135: Cūḷakammavibhaṅga Sutta; III 202–6)

第二篇:福德:善运的关键

(1)福德善业

“诸比丘,不要畏惧福德善业。这是表示快乐的词语,是可欲的、所愿的、亲爱的、愉悦的,那就是福德善业。因为我深知,诸比丘,我因常常行福德善业,长久以来体验到了可欲的、所愿的、亲爱的、愉悦的果报。

“在培育了七年的慈心之后,历经七个成坏劫,我没有再回到这个世界。每当劫坏时,我达到光音天,当劫成时,我生于空梵天宫。在那里,我是梵天 (Brahmā),大梵天,不败的胜利者,全见者,全能者。我曾三十六次成为帝释天 (Sakka),天人之主。又曾数百次成为转轮王,正义的,正法之王,四方大地的征服者,维持国土的稳定,拥有七宝。何须再说区区地方的王权呢?

“诸比丘,我曾想:‘这是我何种行为的果报?是何种行为的成熟,使我现在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威力?’接着我想到:‘这是我三种行为的果报,是三种行为的成熟,使我现在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威力:即布施、自制和防护的行为。’”

(It 22; 14–15)

(2)福德的三种基础

“诸比丘,有三种造作福德的方式。是哪三种?有通过布施、通过持戒和通过禅修的培育来造作福德的方式。

“有的人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修习布施造福;同样,在有限的程度上,他修习持戒造福;但他没有从事禅修造福。身体败坏,死后,他将投生于人间不利的境遇中。

“另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修习布施造福和持戒造福;但他没有从事禅修造福。身体败坏,死后,他将投生于人间有利的境遇中。

“或者,他将投生于四大王天的天人众中。在那里,四大王天,他们曾在非常高的程度上修习布施造福和持戒造福,他们在十个方面超越其天界的天人:在天寿、天貌、天乐、天誉、天力;以及在天界的色、声、香、味、触。

“或者,他将投生于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 的天人众中。在那里,天主帝释天 (Sakka),他曾在非常高的程度上修习布施造福和持戒造福,他在十个方面超越其天界的天人:在天寿、天貌、天乐、天誉、天力;以及在天界的色、声、香、味、触。

[对于投生于夜摩天 (Yāma devas)、兜率天 (Tusita devas)、化乐天 (devas who delight in creating)、他化自在天 (devas who wield power over others’ creations),以及这些天界的各自统治者,也有类似的陈述。]

“诸比丘,这就是造作福德的三种方式。”

(AN 8:36; IV 241–43)

(3)最殊胜的信心

“诸比丘,有这四种最殊胜的信心。是哪四种?

“无论有多少众生,无论是无足、二足、四足或多足,无论是有色或无色,无论是有想、无想或非想非非想,如来 (Tathāgata)、阿罗汉 (Arahant)、正等正觉者被宣称为其中最殊胜者。对佛陀有信心者,即是对最殊胜者有信心,而对于对最殊胜者有信心的人,其果报也是最殊胜的。

“无论有多少因缘和合之法,八正道被宣称为其中最殊胜者。对八正道有信心者,即是对最殊胜者有信心,而对于对最殊胜者有信心的人,其果报也是最殊胜的。

“无论有多少法,无论是因缘和合的或非因缘和合的,离染被宣称为其中最殊胜者,即是,粉碎我慢、断除渴爱、根除执取、终止轮回、毁灭渴爱、离染、寂灭、涅槃 (Nibbāna)。对法 (Dhamma) 有信心者,即是对最殊胜者有信心,而对于对最殊胜者有信心的人,其果报也是最殊胜的。

“无论有多少僧团或团体,如来的弟子僧团 (Saṅgha) 被宣称为其中最殊胜者,即是,四双八辈——这位世尊的弟子僧团值得供养,值得款待,值得布施,值得合十致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对僧团有信心者,即是对最殊胜者有信心,而对于对最殊胜者有信心的人,其果报也是最殊胜的。”

对最殊胜者有信心,

了知最殊胜之法,

对佛陀有信心,

无上应供者;

对法有信心,

于安乐离染,圆满寂静中;

对僧团有信心,

无上之福田;

对最殊胜者行布施,

最殊胜的福德增长:

最殊胜的寿命、美貌与声誉,

良好的名声、快乐与力量。

无论他成为天人或人类,

布施最殊胜物的智者,

专注于最殊胜之法,

当他达到最殊胜境地时,他感到欢喜。

(AN 4:34; II 34–35)

第三篇:布施

(1)如果人们知道布施的果报

“诸比丘,如果人们像我一样知道布施和分享的果报,他们就不会在没有布施的情况下吃饭,也不会让吝啬的污点占据他们的心并生根。即使那是他们最后的一口食物,最后的一口饭,如果有人可以分享,他们也不会在没有分享的情况下食用。但是,诸比丘,因为人们不像我一样知道布施和分享的果报,所以他们在没有布施的情况下吃饭,吝啬的污点占据他们的心并生根。”

(It 26; 18–19)

(2)布施的理由

“诸比丘,有八种布施的理由。是哪八种?人们可能出于喜爱而布施;或在愤怒的情绪中;或出于愚痴;或出于恐惧;或带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布施以前我的父亲和祖父都做过,是他们以前的传统;因此,放弃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对我来说是不相称的’;或带着这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布施,我死后将投生到善趣,到天界’;或带着这样的想法:‘布施时,我的心会感到高兴,幸福和喜悦会生起’;或者,一个人布施是因为它能使心高尚和庄严。”

(AN 8:33; IV 236–37)

(3)食物的布施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耶 (Koliyans) 族人的一个名为萨禅内拉 (Sajjanela) 的城镇。一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拿起他的上衣和钵,前往拘利耶族女居士善施 (Suppavāsā) 的住所。到达那里后,他在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拘利耶族女居士善施亲自侍奉世尊,为他供养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当世尊用完餐,从钵中收回手后,拘利耶族女居士善施坐在一旁,世尊对她这样说:

“善施,一位圣女弟子,通过布施食物,给予受者四样东西。是哪四样?她给予长寿、美貌、快乐和力量。通过给予长寿,她自己将获得长寿,无论是人间的还是天界的。通过给予美貌,她自己将获得美貌,无论是人间的还是天界的。通过给予快乐,她自己将获得快乐,无论是人间的还是天界的。通过给予力量,她自己将获得力量,无论是人间的还是天界的。一位圣女弟子,通过布施食物,给予受者那四样东西。”

(AN 4:57; II 62–63)

(4)卓越之人的布施

“诸比丘,有这五种卓越之人的布施。是哪五种?

“他出于信心而布施;他恭敬地布施;他在适当的时候布施;他以慷慨之心布施;他布施时不贬低自己。

“因为他出于信心而布施,无论该布施的果报在何处成熟,他都会变得富有、富裕、有钱财,并且他英俊、悦人、优雅,拥有绝佳的肤色之美。

“因为他恭敬地布施,无论该布施的果报在何处成熟,他都会变得富有、富裕、有钱财,并且他的孩子和妻子,他的奴隶、信使和工人都顺从,听从他的话,并用心去理解他。

“因为他在适当的时候布施,无论该布施的果报在何处成熟,他都会变得富有、富裕、有钱财,并且利益会在适当的时候以丰厚的数量降临于他。

“因为他以慷慨之心布施,无论该布施的果报在何处成熟,他都会变得富有、富裕、有钱财,并且他的心倾向于享受五欲之乐中的卓越事物。

“因为他布施时不贬低自己和他人,无论该布施的果报在何处成熟,他都会变得富有、富裕、有钱财,并且他的财富不会从任何方面遭受损失,无论是火灾、洪水、国王、盗匪,还是不肖的继承人。

“诸比丘,这就是卓越之人的五种布施。”

(AN 5:148; III 172–73)

(5)相互支持

“诸比丘,婆罗门和居士对你们非常有帮助。他们为你们提供衣、食、住、病中医药等必需品。而你们,诸比丘,对婆罗门和居士也非常有帮助,因为你们教导他们初善、中善、后善的法,义理和言辞正确,并且你们宣示了圆满清净的修行生活。因此,诸比丘,这种修行生活是相互支持的,其目的是为了渡过洪流,并彻底终结苦。”

(It 107; 111)

(6)因布施而投生

“诸比丘,有八种因布施而有的投生。是哪八种?

“此处,诸比丘,某人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供养他食物、饮品、衣服、车乘;花环、香料、涂油;床铺、住所和灯具。在布施时,他希望得到回报。他现在注意到富裕的贵族、婆罗门或居士们,在五欲之乐的供应和满足下享受着,他想:‘哦,愿我在身体败坏,死后,能投生于他们之中!’他将心专注于那个念头,坚定地保持并培育它。他的这个念头目标低下,如果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就会导致他投生于那样的地方。身体败坏,死后,他将投生于富裕的贵族、婆罗门或居士之中。然而,诸比丘,我只为持戒清净者而非不持戒者宣说此事;因为,正是由于他的清净,持戒清净者的心愿才能成功。16

“再者,某人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供养他食物……或灯具。在布施时,他希望得到回报。他现在听说四大王天天人的长寿、美貌和极大的快乐……三十三天的天人……夜摩天的天人……兜率天的天人……化乐天的天人……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他希望投生于他们之中。他将心专注于那个念头,坚定地保持并培育它。他的这个念头目标低下,如果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就会导致他投生于那样的地方。在他死后,当他的身体败坏时,他将投生于四大王天天人之中……或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之中。然而,诸比丘,我只为持戒清净者而非不持戒者宣说此事;因为,正是由于他的清净,持戒清净者的心愿才能成功。

“再者,某人向沙门或婆罗门布施,供养他食物……或灯具。他现在听说梵众天天人的长寿、美貌和极大的快乐,他希望投生于他们之中。他将心专注于那个念头,坚定地保持并培育它。他的这个念头目标低下,如果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就会导致他投生于那样的地方。在他死后,当他的身体败坏时,他将投生于梵众天天人之中。然而,诸比丘,我只为持戒清净者而非不持戒者宣说此事;只为离欲者而非有欲者。17因为他已无欲,诸比丘,持戒清净者的心愿才能成功。

“诸比丘,这就是因布施而有的八种投生。”

(AN 8:35; IV 239–41)

第四篇:戒律

(1)五戒

“诸比丘,有八种福德之流,善业之流,快乐的滋养,是天界的,能在快乐中成熟,能导向天界,并能带来一切所愿、所爱、所喜,带来福祉和快乐。是哪八种?“此处,诸比丘,一位圣弟子已皈依佛。

这是第一种福德之流,善业之流,快乐的滋养,是天界的,能在快乐中成熟,能导向天界,并能带来一切所愿、所爱、所喜,带来福祉和快乐。

“再者,一位圣弟子已皈依法。这是第二种福德之流……能带来一切所愿、所爱、所喜,带来福祉和快乐。

“再者,一位圣弟子已皈依僧。这是第三种福德之流……能带来一切所愿、所爱、所喜,带来福祉和快乐。

“再者,诸比丘,有此五种布施——纯净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未曾掺杂且此前从未被掺杂的,现在未被掺杂且将来也不会被掺杂的,不为有智慧的沙门和婆罗门所轻视。是哪五种布施?

“此处,诸比丘,一位圣弟子舍弃杀生并远离杀生。通过远离杀生,这位圣弟子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通过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他自己也将享受到无量的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这是那些大布施中的第一种,也是第四种福德之流。

“再者,诸比丘,一位圣弟子舍弃不与取并远离不与取。通过远离不与取,这位圣弟子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那些大布施中的第二种,也是第五种福德之流。

“再者,诸比丘,一位圣弟子舍弃邪淫并远离邪淫。通过远离邪淫,这位圣弟子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那些大布施中的第三种,也是第六种福德之流。

“再者,诸比丘,一位圣弟子舍弃妄语并远离妄语。通过远离妄语,这位圣弟子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那些大布施中的第四种,也是第七种福德之流。

“再者,诸比丘,一位圣弟子舍弃作为放逸基础的酒、烈酒和麻醉品,并远离它们。通过远离酒、烈酒和麻醉品,这位圣弟子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通过给予无量众生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他自己也将享受到无量的免于恐惧、敌意和压迫的自由。这是那些大布施中的第五种,也是第八种福德之流。

“诸比丘,这就是八种福德之流,善业之流,快乐的滋养,是天界的,能在快乐中成熟,能导向天界,并能带来一切所愿、所爱、所喜,带来福祉和快乐。”

(AN 8:39; IV 245–47)

(2)持守布萨

“诸比丘,当持守布萨具足八个要素时,它有巨大的果报和利益,光明而广遍。如何持守布萨才具足八个要素呢?18

“此处,诸比丘,一位圣弟子如此思惟:‘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杀生,远离杀生;他们放下棍棒和武器,有良知、仁慈,并对一切众生怀有慈悲心而住。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我将在这方面效仿佛阿罗汉,我的布萨持守将因此而圆满。’这是它具备的第一个要素。

“再者,他思惟:‘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不与取,远离不与取;他们只接受所给予的,只期望所给予的,并且以诚实无盗之心而住。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二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性关系,并持守梵行,离群索居,远离淫欲的粗俗行为。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三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妄语,远离妄语;他们是说真话者,坚持真理者,值得信赖和可靠,不欺骗世人。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四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作为放逸基础的酒、烈酒和麻醉品,并远离它们。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五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一日只食一餐,并远离在非时食、夜晚进食。19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六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远离跳舞、唱歌、器乐、不当的表演,以及通过佩戴花环和涂抹香膏来装饰自己。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这是它具备的第七个要素。

“‘阿罗汉们终其一生都舍弃使用高大豪华的床座并远离它们;他们使用低矮的卧具,或是小床或是草席。今天,我也会在这一日一夜中这样做。我将在这方面效仿佛阿罗汉,我的布萨持守将因此而圆满。’这是它具备的第八个要素。

“诸比丘,当持守布萨具足这八个要素时,它有巨大的果报和利益,光明而广遍。其果报和利益,光明而广遍的程度如何呢?

“假设,诸比丘,有人对这十六个富含七宝的大国行使主权和统治,即:Aṅga, Magadha, Kāsi, Kosala, the Vajjis, the Mallas, the Cetis, Vaṃsa, the Kurus, the Pañcālas, Maccha, Sūrasena, Assaka,

Avantī, Gandhāra, and Kamboja:20 这也比不上具足那八个要素的布萨持守的十六分之一。是何原因?因为人间的王权与天界的快乐相比是贫乏的。

“对于四大王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五十年;三十个这样的昼夜构成一个月,十二个这样的月份构成一年。四大王天天人的寿命是五百个这样的天界年。诸比丘,这是可能的,如果这里某个男人或女人持守具足这八个要素的布萨,身体败坏,死后,他们将投生于四大王天天人众中。我正是参照此点而说人间的王权与天界的快乐相比是贫乏的。

“对于三十三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百年……三十三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个这样的天界年……对于夜摩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两百年……夜摩天天人的寿命是两千个这样的天界年……对于兜率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兜率天天人的寿命是四千个这样的天界年……对于化乐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八百年……化乐天天人的寿命是八千个这样的天界年……对于他化自在天的天人来说,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三十个这样的昼夜构成一个月,十二个这样的月份构成一年。他化自在天天人的寿命是一万六千个天界年。诸比丘,这是可能的,如果这里某个男人或女人持守具足这八个要素的布萨,身体败坏,死后,他们将投生于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众中。我正是参照此点而说人间的王权与天界的快乐相比是贫乏的。”

(AN 8:41; IV 248–51)

第五篇:禅修

(1)慈心的培育

“比丘们,无论有什么能产生未来生的福业,所有这些都不及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慈心解脱超越它们,闪耀、光明、璀璨。

“正如所有星辰的光辉,不及月亮光辉的十六分之一,而月亮的光辉超越它们,闪耀、光明、璀璨;同样地,无论有什么能产生未来生的福业,所有这些都不及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慈心解脱超越它们,闪耀、光明、璀璨。

“正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在秋天,天空晴朗无云,太阳升起时,驱散了空间的黑暗,闪耀、光明、璀璨;同样地,无论有什么能产生未来生的福业,所有这些都不及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慈心解脱超越它们,闪耀、光明、璀璨。

“又如黑夜黎明时分,晨星闪耀、光明、璀璨;同样地,无论有什么能产生未来生的福业,所有这些都不及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慈心解脱超越它们,闪耀、光明、璀璨。”

(《如是语》第27经;19–21)

(2)四梵住

22. 婆罗门学子须跋 (Subha),都提耶 (Todeyya) 之子,对世尊说:“乔达摩 (Gotama) 大师,我听说沙门乔达摩知道生梵天界之道。”

“学子,你认为呢?那罗迦罗 (Nalakāra) 村是否在附近,离这里不远?”

“是的,大师,那罗迦罗村就在附近,离这里不远。”

“学子,你认为呢?假设有一个在那罗迦罗村出生长大的人,他一离开那罗迦罗村,就有人问他去村子的路。那个人回答时会迟疑或犹豫吗?”

“不会的,乔达摩大师。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在那罗迦罗村出生长大,非常熟悉去村子的所有道路。”

“然而,一个在那罗迦罗村出生长大的人,当被问及去村子的路时,或许会迟疑或犹豫,但一位如来,当被问及梵天界或通往梵天界之道时,绝不会迟疑或犹豫。我了知梵天,我了知梵天界,我了知通往梵天界之道,我也了知应如何修行才能投生于梵天界。”

23. “乔达摩大师,我听说沙门乔达摩教导生梵天界之道。若乔达摩大师能教我生梵天界之道,那就太好了。”

“那么,学子,仔细聆听,用心作意我将要说的话。”

“是的,大师。”他回答道。世尊如此说:

24. “学子,什么是生梵天界之道?于此,一位比丘,以充满慈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如此,上、下、横遍、一切处,以己度他,他以充满慈爱之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其心广大、崇高、无量、无敌意、无瞋害。当慈心解脱如此修习时,彼处再无有限之业,无有业残留。譬如一个强壮的吹号手,可以毫不费力地让四方都听到他的号声;同样地,当慈心解脱如此修习时,彼处再无有限之业,无有业残留。21 这就是生梵天界之道。

25–27. “再者,一位比丘以充满悲悯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以充满随喜之心……以充满舍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如此,上、下、横遍、一切处,以己度他,他以充满舍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其心广大、崇高、无量、无敌意、无瞋害。当舍心解脱如此修习时,彼处再无有限之业,无有业残留。譬如一个强壮的吹号手,可以毫不费力地让四方都听到他的号声;同样地,当舍心解脱如此修习时,彼处再无有限之业,无有业残留。这也是生梵天界之道。”

(出自《中部》第99经:《须跋经》;II 206–8)

(3)观智超越一切

[佛陀对给孤独长者 (Anāthapindika) 说:]“居士,在过去,有一位名叫韦拉玛 (Velāma) 的婆罗门。他曾作过这样伟大的布施:八万四千金钵装满银子;八万四千银钵装满金子;八万四千铜钵装满金块;八万四千头大象、马车、乳牛、少女和卧榻,数百万匹细布,以及难以计数的食物、饮料、油膏和卧具。

“尽管婆罗门韦拉玛所作的布施如此巨大,但若有人供养一位具足正见者,其果报将更为殊胜。22 尽管婆罗门韦拉玛的布施如此巨大,且有人供养一百位具足正见者,但若有人供养一位斯陀含(一来),其果报将更为殊胜。尽管婆罗门韦拉玛的布施如此巨大,且有人供养一百位斯陀含,但若有人供养一位阿那含(不还),其果报将更为殊胜。尽管婆罗门韦拉玛的布施如此巨大,且有人供养一百位阿那含,但若有人供养一位阿罗汉,其果报将更为殊胜。尽管婆罗门韦拉玛的布施如此巨大,且有人供养一百位阿罗汉,但若有人供养一位独觉佛,其果报将更为殊胜。23 尽管婆罗门韦拉玛的布施如此巨大,且有人供养一百位独觉佛,但若有人供养一位正等正觉佛陀……其果报将更为殊胜;若有人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并为四方僧团建造一座寺院……其果报将更为殊胜;若有人以虔信之心,皈依佛、法、僧,并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使用致醉之物,其果报将更为殊胜。尽管所有这些功德如此巨大,但若有人哪怕在挤一次牛乳的短暂时间里,培育慈心,其果报将更为殊胜。又尽管所有这些功德如此巨大,但若有人哪怕在弹指一瞬间,培育无常之想,其果报将更更为殊胜。”

(《增支部》9:20,节选;IV 393–96)

注释

  1. Cetanā ’haṃ bhikkhave kammaṃ vadāmi, cetayitvā kammaṃ karoti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AN III 415). 

  2. 这种区别在经藏文献中似乎是轻描淡写的,但在义注中,它被固化为对任何业 (kamma) 可能产生的三种结果的精确界定。 

  3. 关于这两种正见的区别,见 MN 117(未收录于本选集)。在巴利义注师的技术术语中,即使是对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和对缘起生起方面的了知,仍然是世间 (lokiya) 的,因为它们的所缘是世间法。在义注的体系中,只有对无为法——涅槃 (Nibbāna) 的直接认知,才被归类为出世间正见。然而,我在这里更广泛地使用“出世间”和“超越世间” (lokuttara) 这两个术语,指那些能够导向超越世间的了知和知见(以及更广泛地,所有相关的修行)。 

  4. 关于早期佛教宇宙论的心理基础的更详尽讨论,见葛印 (Gethin) 所著《佛教基本原理》(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第119–26页。 

  5. 分别为 dasa akusalā kammapathā 和 dasa kusalā kammapathā。在《尼柯耶》中,后者出现在 AN V 57;两者都出现在 DN III 269。 

  6. 晚于最古老经典的佛教文献,增加了第四个恶趣,即阿修罗 (asuras) 界。在古老的经典中,阿修罗被描绘成与天人 (devas) 长期冲突的巨人,但没有被划分到一个独立的界域。由于他们在经典中所描述的生活条件很难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义注师们认为构成第四恶趣的阿修罗,并非与天人战斗的阿修罗,而是饿鬼界中的一类众生。毋庸置疑,当阿修罗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界域时,所呈现的界域图景就变得有些模糊了:如果他们是与天人战斗的众生,他们并没有被描绘成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如果他们是饿鬼界的一类众生,似乎没有理由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界域。 

  7. 我在这里根据上座部佛教论藏的宇宙论,描述了与第四禅那 (jhāna) 相对应的重生界域。其他早期佛教部派——基于与《尼柯耶》平行的文本——对第四禅那界域的划分略有不同。 

  8. 圣弟子僧团由四双人组成,即已入四道者和已证四果者。见第373页。 

  9. Subhakiṇhā devā。这些是居住在与第三禅那 (jhāna) 相对应的最高重生界域的天神。 

  10. AN 4:235 解释这是指培育八正道;AN 4:236 解释这是指培育七觉支。 

  11. 这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否认来世和业 (kamma) 的果报。“无所施”意味着布施没有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意味着不会重生到此世或来世;“无母,无父”,意味着对父母的善恶行为没有果报。关于沙门和婆罗门的说法,则是否认佛陀和阿罗汉的存在。 

  12. Ps 说,“光音天人 (devas of radiance)” 并非一个独立的天人类别,而是对随后三类天人的统称;“遍净天人 (devas of glory)” 也是如此。 

  13.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经中所述的“如法行”是重生于更高天界和断尽诸漏的必要条件,但这绝不是一个充分条件。重生到梵众天 (devas of Brahmā’s retinue) 开始的界域需要证得禅那 (jhāna),重生到净居天(从无烦天 (avihā devas) 开始的五天)需要证得不还者果位。重生到无色界需要证得相应的无色定,而断尽诸漏则需要圆满修习八正道直至阿罗汉道。 

  14. Ps:如果杀业直接决定重生方式,它将导致重生于恶趣。但如果一个善业导致了人的重生——而作为人重生总是善业的结果——那么杀业将以与产生重生的业相反的方式运作,导致各种可能最终导致夭折的逆境。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后续不善业在人道中成熟的情况:在每种情况下,不善业都通过引发一种特定于其自身的不幸,来抵消导致人道重生的善业。 

  15. 在这种情况下,不杀生的善业直接导致了天界重生或在人世间的长寿。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所有关于善业成熟的段落。 

  16. 这意味着布施行为本身不足以获得期望的结果。它必须得到纯净戒行的支持。对于一个持续不道德行为的人来说,慷慨布施不足以带来善趣的重生。 

  17. 这样说是因为重生到梵天界——以及色界中的其他界域——是通过证得禅那 (jhānas) 来实现的,而这需要抑制感官欲乐。 

  18. 关于布萨 (uposatha),见第153页。 

  19. 根据僧侣和布萨戒律,用餐的“适当时刻”是在黎明和正午之间。从正午开始,固体食物以及某些有营养的液体(如牛奶)不能食用。果汁、软饮料、茶、草药茶和其他清淡饮料是允许的。 

  20. 这些是印度次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邦国。 

  21. Ps 解释说,有限的行为 (pamāṇakataṃ kammaṃ) 是指与欲界 (kāmāvacara) 有关的业。与之相对的是无限或无量的行为,即禅那 (jhānas) 和无色定。此处指的是培育至禅那水平的四梵住。当一个禅那或无色定被掌控时,属于欲界的业就找不到机会产生其果报。相反,属于色界或无色界的业会压倒欲界业并产生其果报。一个被掌控的梵住会导致重生到梵天界。 

  22. “具足正见者” (diṭṭhisampanna puggala) 是指入流者。入流者以及达到更高成就者将在第十章中讨论。 

  23. 辟支佛 (paccekabuddha) 是像圆满觉悟的佛陀一样,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证得觉悟,但与佛陀不同的是,他不能指导他人觉悟。根据义注传统,辟支佛不会在圆满觉悟的佛陀教法存在于世时出现,而只在佛陀出世之间的时期出现。